湖北日报讯(记者王哲、通讯员郭金粱)7月1日,长江流域首个专门针对新能源船舶海员的培养基地在武汉成立。
该基地由长江海事局、湖北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、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、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所及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,年培训能力可达2000人次。基地采用订单式培养,培训学员“入学即入职”。
当前,长江航运绿色转型步伐持续加快。截至6月,长江干线已投入运营新能源船舶71艘,在建新能源船舶363艘,船厂手持新能源船舶订单510艘。新能源船舶数量快速增长,技术路径日益多元,涵盖锂电池、绿色甲醇、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。
然而,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新能源船舶船员短缺问题凸显。内河船舶船员老龄化严重、文化程度偏低,对智能化设备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,特别是电池管理、新能源系统运维等新型技能人才匮乏。有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掌握新能源船舶技能的船员缺口超过2万人。
长江海事局船员管理处处长林承志表示,联合基地整合政府机关、船员教育培训机构、航运企业、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,打造集“理论教学-模拟实训-实船操作-就业服务”于一体的全链条培养体系。
据悉,培养基地与长航集团、国能武汉航运公司等龙头航运企业签订“定向委培协议”,根据企业新能源船舶保有量、新增订单及技术类型(如LNG动力船、纯电动船、甲醇燃料船等),精准设定培养规模与课程侧重。
针对新能源技术难点,由武汉理工大学、武汉海事职业学院等院校负责开发新能源船舶船员理论课程体系,牵头编写培训教材和实训指南。为提升培训质量,基地内配备了智慧教室、VR虚拟仿真实训室及先进实训设备,如纯电动实训船、多燃料动力模拟舱等,以帮助船员掌握电池管理、燃料电池堆等关键技术,解决“不敢操作、不会操作”的问题。
为解决船员在新能源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后见习难的问题,长江海事局选取了一批辖区航运企业已投入运营的LNG、甲醇、电池动力和氢等新能源船舶,作为新能源船舶船员培养见习点。
配资炒股推荐几个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