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两年,但凡你稍微关心点财经,耳朵里大概都灌满了“美联储加息收割全球”的宏大叙事。故事的剧本我们都熟悉:美元老大一声吼,全球资本抖三抖,抱着美元回家吃高息,留下我们这些新兴市场一地鸡毛,资产贬值,债务爆雷,活脱脱一幅韭菜田被联合收割机碾过的惨状。
这个剧本在土耳其、在斯里兰卡、甚至在欧洲都上演得有声有色。但很多人转过头来,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作为头号目标的我们,好像……站得还挺直?没看到资本恐慌性出逃,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波动,但也没崩盘,经济虽然有困难,但也没到要破产清算的地步。于是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这轮史上最猛的加息,偏偏就没收割动我们呢?
聊这个话题,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。一种是“必赢”派,把一切归功于“制度优势”“高瞻远瞩”,仿佛我们开了天眼,料敌于先,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。另一种是“崩溃”派,认为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内部的各种问题迟早会和外部压力共振,现在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这两种叙事,都太简单,也太情绪化。我更愿意把这事儿当成一个复杂的财务和结构问题来捋一捋。我们没被“一波带走”,不是因为我们刀枪不入,更可能的原因是,我们家的房子,压根就没和全球金融市场那条“主水管”完全接通。
我想先拉个长时间轴,用后视镜看一个经典的“被收割”案例——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。那会儿的日本,风头无两,东京一个区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。然后,一纸《广场协议》,日元被迫大幅升值,叠加后来的主动加息刺破泡沫,日本经济陷入了“失去的三十年”。这个故事常被用来警示我们。
但如果我们仔细算账,会发现今天的我们和当年的日本,在几个关键的“财务结构”上,完全是两码事。
第一,最重要的,是“资本账户”这张资产负债表的开放程度。80年代的日本,资本账户基本是完全开放的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国际热钱可以像进出便利店一样,自由地涌入日本炒高资产(股票、房产),也能在风向不对时,卷上利润,瞬间蒸发,留下一地狼藉。日本央行对这种大规模的资本流动,控制力非常有限。
我们呢?直到今天,我们的资本账户依然是“半开门”状态。钱想进来,得通过QFII、沪深港通这些指定的、有额度的“窗户”;钱想出去,更是有一整套复杂的流程和审批在等着。这套系统,在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,被很多人诟病,觉得它效率低下,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,让我们的资产无法被全球资本充分定价。
但在美元大水漫灌后突然抽水的周期里,这套“不够现代化”的系统,却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利枢纽,有效地减缓了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。外面的水再大,流进来的速度是可控的;里面的水想往外跑,也得排队慢慢放。这就避免了最可怕的“金融挤兑”,也就是短期内所有人都去换美元,导致汇率瞬间崩盘、资产价格踩踏的局面。
所以,第一个结论很简单:我们没被冲垮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家的“水管”不够粗,阀门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。这是一种结构性的“隔离”,是幸,也是不幸。
第二,我们来算算“货币主权”这笔账。当年的日本,虽然经济实力强大,但日元在国际上的地位,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固。它更像是一个依附于美元体系的“优等生”,而不是一个能另起炉灶的“挑战者”。《广场协议》本身,就是美国胁迫其主要贸易伙伴,集体干预汇率的产物。日本在货币政策上,并没有太多“不听话”的本钱。
反观我们,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,就是构建一个独立于美元的循环体系。比如,我们和俄罗斯、和中东产油国、和巴西的贸易,越来越多地尝试用本币结算。这个过程很慢,也很艰难,但在关键时刻,它提供了“B计划”的可能性。当美联储疯狂加息,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时,我们自己的贸易伙伴之间,依然可以通过本币互换等方式,维持正常的经济运转,而不用被动地承受美元的潮汐。
更重要的是我们内部的政策空间。美联储加息,我们央行在干嘛?在降息、在降准。这一“逆行”操作,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里,是会引发资本大规模外逃的“作死”行为。为什么我们敢这么干?因为前面提到的“防火墙”存在,资本跑不快;同时,我们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结构,使得内部的货币政策,对稳定经济的作用,远大于外部的汇率波动。我们用“内部放水”对冲了“外部抽水”的压力。这笔“主权账”,我们算得很精明。
第三,是“资产泡沫”的阶段不同。80年代末的日本,正处于资产泡沫的顶峰。股市和楼市被吹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,整个国家的财富都系于其上。这时候,外部一加息,内部再一收紧,泡沫“砰”地一声就破了,所有人的财富瞬间缩水,引发长期的资产负rette déflation(资产负债表衰退)。
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况?我们的房地产泡沫,在美联储这轮加息之前,其实已经开始主动“挤水分”了。从“三道红线”到各种调控政策,我们自己已经先动手,给这个高烧的病人降温。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,导致了很多问题,但也等于提前释放了风险。当美联储的“外部压力测试”来临时,我们的房地产这个最大的“堰塞湖”,水位已经有所下降,而不是处于即将溃堤的最高点。这就像一个拳击手,在对手重拳打来之前,自己先主动后撤卸力,虽然狼狈,但避免了被KO。
聊到这里,我们大概能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像:一个半封闭的资本账户、一个努力构建中的独立循环体系、一个提前开始“拆雷”的资产市场。这三者结合,让我们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,成了一个穿着厚重隔离服、躲在坚固掩体里的人。风暴再大,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呼啸的风声和摇晃的地面,而不是直接被冰雹和洪水淹没。
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这不值得沾沾自喜。这种“幸存”,本质上是一种“相对收益”。我们的“赢”,不是因为我们赚了多少,而是因为别人亏得更惨。用多层次记账法来算:
* 金钱账: 我们没亏大钱,但也没赚。出口受影响,部分企业承压,这都是实在的损失。
* 情绪账: 内部的焦虑感其实很强,大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对工作和收入的担忧,并没有因为“我们扛住了美元收割”而减少分毫。宏大叙事带来的自豪感,很难对冲掉个人生活中的“班味”和压力。
* 机会成本账: 这才是最重要的。那道“防火墙”,在保护我们的同时,也隔离了我们。它让我们错失了全球资本更有效配置的机会,让我们的企业和居民,无法像一个完全开放经济体那样,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资产和最低的成本。这道墙,今天看是救生衣,明天看,可能就是束缚衣。
说白了,我们这次能“站直了”,很大程度上是“历史进程的偶然”。是我们自身的经济和金融结构,恰好在那个时间点上,呈现出一种“抗揍”的姿态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。
未来的挑战,可能比应对一轮加息周期要复杂得多。那道墙不可能永远存在,当我们需要更广阔的海洋时,就必须学会如何驾驭风浪,而不是永远躲在港湾里。如何在开放和安全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,如何在我们自己的房子打扫干净、结构加固之后,再以一个更健康、更自信的姿态,去打开那扇通往全球主水管的阀门,这才是真正考验智慧的地方。
所以,别再轻易地喊“赢麻了”,也别觉得天就要塌了。真实的世界,往往就是这样,不好不坏,充满了辩证法。我们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关口,用一种特定的方式,躲过了一劫。仅此而已。至于下一场风暴来临时,我们手里还有没有这份“幸运”,那就要看我们现在,在为未来做什么样的准备了。共勉共戒吧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配资炒股推荐几个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